蒋雨融被骂惨了,但大家讨厌的到底是什么?

 红蚂蚁   2025-06-08 14:29   162 人阅读  0 条评论

蒋雨融这个名字,在最近几天突然爆火了。

其实,每年这个时候总会冒出来几个优秀的毕业生代表,去哈佛、耶鲁、斯坦福这种镀金场合,操着字正腔圆的英语,谈谈人生理想,说点宏大叙事。

但今年不一样,蒋雨融的演讲不仅刷爆了朋友圈,也在微博、小红书、抖音上引发了海啸般的争论。

有人挖出了她的背景,出生于青岛,没参加高考,本科毕业于杜克大学,如今获得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行政硕士学位。单这几个关键词,就足够普通人眼红半天。

于是,很多人开始质疑,“这算什么励志?她本来就站在终点线上了。”

可能蒋雨融自己能都没想到,原本挺正能量的演讲,竟然戳中了国内网民对精英群体隐隐的不满。

有人可能觉得奇怪,为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,一看到“精英”两个字就瞬间炸毛?难道我们现在已经到了“仇富”仇到这种地步了吗?

其实仔细一下没那么简单。

大家应激过渡的背后,不是讨厌精英本身,而是讨厌精英的养成模式。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被少数人垄断,而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通过教育改变命运,难度系数越来越大。

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可以感受一下:

首先,中国高等教育的顶端到底有多窄?

你看,全国有3000多所高校,但真正能让你人生升级的可能也就那几十所“985”“211”,而金字塔尖上的“清北复交”更是只有那么几所,如果不是生来学霸,普通家庭的孩子是想都不敢想。

数据显示,清华、北大每年的招生人数加起来不到7000人,而全国每年高考考生超过了1000万,这就意味着你进这两所学校的概率远低于万分之一。

而蒋雨融们,从小读的都是北京四中、人大附中这些顶尖名校,这些学校每年往顶级大学输送的学生占比高的吓人,仅人大附中每年就有几十人进北大清华,而一般的县城高中可能几年才能出一个清北。

而且人大附里还有句名言:今天不努力,明天去隔壁。而人大附的隔壁是人民大学,就是东哥带着全村希望考上的那所!

更可怕的是,这种资源垄断是复合性的。

啥意思?

因为精英家庭掌握的不只是钱和学区房,更有普通家庭难以企及的信息渠道和人脉资源。

这几年不是有个流行词,叫“鸡娃”嘛。一线城市的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学校,用尽一切手段,提前抢占各类竞赛培训和国际赛事名额,而这些资源,普通人家根本碰不到边。

有些人可能会说,不就是比拼家庭条件嘛,过去不也这样吗?

是没错,但现在比以前更让人焦虑的,是“努力的收益正在无限降低”。

前几十年,如果你是个普通农村家庭出身的孩子,只要拼命做题,考上一个好大学,基本都能实现阶级跨越。

但现在,题海战术已经不太管用了,取而代之的是素质教育、综合测评、自主招生。

这些听起来好像更“公平”,但真正操作起来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。

综合素质测评要看什么?

课外活动经历、国际赛事奖项、社会公益实践。而这些“课外项目”,哪一个不需要钱和资源?普通家庭的孩子,即便能力再强,也难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搭建出这样一个丰富的简历。

更残酷的是,阶级固化的趋势正在不断强化。

前段时间有个数据,说当前中国社会流动性正在迅速下降。以高等教育为例,90年代,农村地区学生在顶尖高校中的占比还能达到20%左右,现在呢?这个比例下降到不到10%。

也就是说,以前还能通过努力考进顶尖学校改变命运的农村孩子,现在越来越难了。

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大学门槛变高,更深层的是资源的代际传承。

很多时候,精英家庭的孩子并非只是靠自己努力,而是站在父辈甚至祖辈积累的资源上再出发。

这种现象早就不是什么秘密。

比如蒋雨融这种家境优渥的孩子,从小接触国际化教育资源,暑假可以去国外名校参加夏令营,假期可以去跨国公司实习,实习结束后还能拿到全球知名教授的推荐信。这些机会,普通家庭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。

与此同时,那些曾经为普通家庭提供机会的窗口也逐渐关闭,比如高考加分、专项计划逐渐缩水甚至取消,曾经帮助贫困地区学生跨越教育鸿沟的政策逐渐被压缩。

所以,你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情绪失控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攻击精英,并不是因为嫉妒、仇富,而是因为他们发现,普通人上升的通道正在一点点变窄。

过去,普通家庭的孩子还相信,只要够努力,就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。但现在,这种“相信”的成本越来越高。

因为身边的现实告诉他们,即便努力一辈子,也未必能跨越这个巨大的鸿沟。

社会舆论上出现的反精英情绪,背后是整个社会的集体焦虑。人们不再相信单纯的个人努力能决定未来,而更愿意相信一句话:“一切早已注定”。

蒋雨融的故事之所以刺激人,恰恰因为她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告诉大家,精英的成功模式,普通人无法复制。

但归根到底,这并不是蒋雨融的问题。她自己可能都没想到,自己的一场演讲竟然会成为中国教育公平问题的情绪出口。她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符号,揭开了我们一直以来假装看不到的伤疤。

精英占据着教育资源,普通人苦于阶级固化。最终导致的是,我们整个社会逐渐分裂为两个群体:一个在仰望,一个在俯视。

但社会的真正进步,不应该是让大家都去羡慕少数人,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有公平的机会去实现人生的价值。

或许,当有一天“蒋雨融们”的成功故事不再引发争议,不再成为特权的象征,而真正变成每个普通家庭孩子都可以复制的路径时,这场争论才算真正平息。

我们愤怒的不是蒋雨融,而是越来越逼仄的现实。

我们期待的不是仇富,而是真正的公平。

赞赏即可获赠9卷《毛泽东年谱》

爆文荐读
3.
文革真相及邓罪行都藏在《毛泽东年谱》,派送中…
1.
外逃老虎汇总
2.
历史钩沉:揭秘邓小平上位的两大事件!(若被拦截放心戳“继续访问”)
 相关文章  关键词:

评论已关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