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毋庸置疑,中国要发展起来,必须走工业化道路。但是,新中国建立前,我们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,工业基础几乎为零。用毛主席的话说,我们除了能造盘子碗、桌椅板凳和纸,其余什么都干不了。
众所周知,新中国是在一片废墟上站立起来的,没有任何家底,可谓一贫如洗。另外,帝国主义对我们进行了全面封锁,所以中国要发展工业必须走自力更生的道路。
怎么办?
当时的中国毫无选择,工业化建设所需的一切,只能从土地里刨出来。换句话说,就是要从农民的牙缝里往外抠。
所以,那些年真是苦了农民,没有农民的无私奉献,中国不可能在短短的20多年完成工业化积累,发展成门类齐全、位居世界第6名的工业大国。所以,无论什么时候,我们都不能忘了农民,忘了他们就等于忘本。
当然,毛主席对农民的贡献了如指掌,始终铭记在心。他曾多次谈到,农村支持了工业建设,等工业发展起来,一定反哺农业。老人家的话很明确,工业化的胜利果实要分享到农民头上,这是一种回报。
对这个问题,毛主席不是随便说的,而是早在心中有了构想。
1959年,他曾针对农村人口问题有过这样的讲话:农村人口是个大问题,要解决就要大发展。农村人口不要涌入城市,就在农村大办工业,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。这样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问题,就是要农村生活不低于城市,或者大体相等,或者略高于城市。每个公社都要有自己的经济中心,有自己的高等学校,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。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农村人口过剩的问题。
根据毛主席的讲话精神,有人对他建设新农村的设想做过这样的解读:
首先,农村必须要实现大发展。在集体经济的条件下,实现农业现代化,所有土地实行机械化生产,大大提高生产效率,降低生产成本,提高农民收入水平。
同时,解决好农村富裕劳动力的问题。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实现,大量的农民会从田野里解脱出来。所以,要因地制宜,在农村就地建立农场、工厂、商店、学校、医院等生产生活设施,形成相对独立的小社会。这样就会产生很多岗位安置农村富裕人口,不会出现农民外出打工,以及'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。
另外,有了自己的学校,便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大批所需人才,更好地解决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服务中的技术问题,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。
随着农村日新月异的发展,没有了城乡差别,没有了工农差别,没有了“三农”问题,农民与市民享有相同的社会福利待遇。农民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,那时的农村定将和谐安定,处处呈现着一片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。
或许这就是毛主席在心中为农村勾勒出的美好蓝图。但是,由于在农村推行了包产到户的生产模式,老人家建设新农村,尽其所能回报农民的构想便成了遗憾。
当然,有些人并不认同毛主席的发展思路,对此颇有争论。
他们极力否定毛主席集体主义的思想路线,咬定集体经济违背了农民的意愿,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。而恰恰是“包产到户”这种松散、自由型的生产模式让农民吃饱了饭,开上了汽车,住上了洋房,已经让他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。
对这种观点也不乏有人反对,认为这种单打独斗的生产模式,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,不利于机械化生产,造成粮食成本偏高,竞争力下降。不但没有给农民带来应有的回报,反而增加了农民种粮的负担。
说来说去,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采用哪种所有制形式建设新农村。一种认为现在的单干模式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,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最佳选择。另一种认为单干是短期行为,不具备抵御强风险的能力,只有发展集体经济,才能应对各种风险的挑战,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。
中国有句老话: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。所以,什么样的道路最能提升农民的幸福感,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最清楚。关于这个问题,还是听听农民朋友们的意见吧。
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关注和转发,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。
(赞赏即可获赠9卷《毛泽东年谱》↓)

爆文荐读:
3.文革真相及邓罪行都藏在《毛泽东年谱》,派送中… 1.外逃老虎汇总 2.历史钩沉:揭秘邓小平上位的两大事件!(若被拦截放心戳“继续访问”) |